前几日一个晚上,我在房间里读书,正读到杜甫的诗赏析《春夜喜雨》,就听到院子里有雨声。放下书,来到院子里,果不其然,檐头已经开始有雨水滴下来。虽然是仲春天气,但颇有些寒气,然而,看到春雨淅沥,心底油然生出一股温暖。
大唐上元二年,即公元761年的春天,杜甫定居在成都草堂。他在此种菜、种花、种粮,俨然是一位老农,也正因为如此,他对春雨的喜爱自然深之切之。因此,当春雨悄然而至,他趁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: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烛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我想今夜的雨,也如1000多年前成都的春雨一样吧,是人间喜雨。
春天的雨一般都是淅淅沥沥的,不大,并且时间也不太长,不像秋天的雨下起来缠缠绵绵,也不像江南的梅雨,下起来让人心烦意乱。春雨贵如油,贵就贵在虽然下的时间不长,却胜在止渴,是万物复苏生长的第一份养料。农人看到春雨到来,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我喜欢雨声,尤其是晚上,坐在房间里,听窗外檐头滴雨之声,很有规律地落到地板或其他什么植物、物件上,似乎被雨声带至江南小院,窗下的芭蕉,其声如跃动的音符。虽是坐在房间里,却仍能通过檐头滴雨之声判断外面雨水的缓急。夜卧听雨,特别是在这春日之夜,拥被而卧,听雨读书,夫复何求?
古今写春雨的诗文,说浩如烟海也不为过。我想,这是因为春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,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某种象征意义上的表达,春雨更是一种真实的希望。
春雨到来的时节,正是熬过了凛冬的植物急需浇灌时,农田里的小麦、大蒜、菠菜、油菜等一些作物已经复苏,正需润泽,而在这个关键时刻,一场春雨普降大地,滋润了万物,更滋润了农人们的心田。
杜甫写这首《春夜喜雨》时,已是知天命的年岁。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,尝遍了人间疾苦,也看到了盛唐转向衰落的社会百态。有人说李白生活的时代就像一个人上山时的状态,始终昂首挺胸;而杜甫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人下山时的状态,一直低头踯躅。经过流离失所、奔逃迁徙,杜甫最终定居在了成都,过上了一种相对安居的生活。
然而,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。我常想,杜甫若能就此在成都定居下来,或许能够安享晚年。但在公元765年,杜甫的好友严武病逝,他也没有了依靠,而落叶归根之念更甚。之后他举家离开成都,先后辗转多地艰难谋生,夔州、潭州皆有他漂泊的身影。公元770年,也是在写《春夜喜雨》九年后,杜甫在去往岳阳的一叶小舟上,终因饥寒交迫,身患重疾,客死他乡。那一年杜甫59岁。
现在,又是一个春天之夜,又是一场绵绵细雨,润物无声,晓看花开。经过这一场春雨的洗礼,我想无论什么,都阻挡不了生命成长的希望和步伐。
(作者系邯郸市交通建设投资管理中心职工)
责任编辑:王冉冉 审核:张贺贺
邯郸市交通建设投资管理中心谭文涛发表散文《春夜喜雨》
发布日期:2023-04-13 访问量:字体 : [ 大 ] [ 中 ] [ 小 ]
前几日一个晚上,我在房间里读书,正读到杜甫的诗赏析《春夜喜雨》,就听到院子里有雨声。放下书,来到院子里,果不其然,檐头已经开始有雨水滴下来。虽然是仲春天气,但颇有些寒气,然而,看到春雨淅沥,心底油然生出一股温暖。
大唐上元二年,即公元761年的春天,杜甫定居在成都草堂。他在此种菜、种花、种粮,俨然是一位老农,也正因为如此,他对春雨的喜爱自然深之切之。因此,当春雨悄然而至,他趁兴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:
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
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
野径云俱黑,江船火烛明。
晓看红湿处,花重锦官城。
我想今夜的雨,也如1000多年前成都的春雨一样吧,是人间喜雨。
春天的雨一般都是淅淅沥沥的,不大,并且时间也不太长,不像秋天的雨下起来缠缠绵绵,也不像江南的梅雨,下起来让人心烦意乱。春雨贵如油,贵就贵在虽然下的时间不长,却胜在止渴,是万物复苏生长的第一份养料。农人看到春雨到来,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我喜欢雨声,尤其是晚上,坐在房间里,听窗外檐头滴雨之声,很有规律地落到地板或其他什么植物、物件上,似乎被雨声带至江南小院,窗下的芭蕉,其声如跃动的音符。虽是坐在房间里,却仍能通过檐头滴雨之声判断外面雨水的缓急。夜卧听雨,特别是在这春日之夜,拥被而卧,听雨读书,夫复何求?
古今写春雨的诗文,说浩如烟海也不为过。我想,这是因为春雨不仅仅是自然现象,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某种象征意义上的表达,春雨更是一种真实的希望。
春雨到来的时节,正是熬过了凛冬的植物急需浇灌时,农田里的小麦、大蒜、菠菜、油菜等一些作物已经复苏,正需润泽,而在这个关键时刻,一场春雨普降大地,滋润了万物,更滋润了农人们的心田。
杜甫写这首《春夜喜雨》时,已是知天命的年岁。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,尝遍了人间疾苦,也看到了盛唐转向衰落的社会百态。有人说李白生活的时代就像一个人上山时的状态,始终昂首挺胸;而杜甫生活的时代却是一个人下山时的状态,一直低头踯躅。经过流离失所、奔逃迁徙,杜甫最终定居在了成都,过上了一种相对安居的生活。
然而,这种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。我常想,杜甫若能就此在成都定居下来,或许能够安享晚年。但在公元765年,杜甫的好友严武病逝,他也没有了依靠,而落叶归根之念更甚。之后他举家离开成都,先后辗转多地艰难谋生,夔州、潭州皆有他漂泊的身影。公元770年,也是在写《春夜喜雨》九年后,杜甫在去往岳阳的一叶小舟上,终因饥寒交迫,身患重疾,客死他乡。那一年杜甫59岁。
现在,又是一个春天之夜,又是一场绵绵细雨,润物无声,晓看花开。经过这一场春雨的洗礼,我想无论什么,都阻挡不了生命成长的希望和步伐。
(作者系邯郸市交通建设投资管理中心职工)
责任编辑:王冉冉 审核:张贺贺